1.構成協同合作要素

協同合作是人類能創造集體文明的動力,可以說只要有合適的條件,你我都能為相同的目標進行協同合作。許多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研究成果,都是至少二位以上參與者協同合作的產物。簡單地說,廣義可重製的科學研究,成功條件只有一項:將研究開始到結束的協同合作過程完整公開。包括從開始確定具體假設,到發表實際成果之間的過程,產生的任何紀錄或資料,都是協同合作的證據。讓這些紀錄與資料以共同約定的標準產生與保存,他人能在評審研究成果或深度閱讀論文時,檢視研究過程中可能造成問題的細節。
形成良好的協同合作,需要參與人員的執行意志與維持意志的措施。在這個版本裡,本文集中探討維持意志的措施。我主張一個有效維持執行意志的措施,就是每個步驟約定共同遵守的達成標準。例如確定獨變項A是操作刺激的三種呈現方式,備齊三種呈現方式的刺激物,就是參與人員要遵守的達成標準。 因為多數實驗操作的變項不只一樣,許多項目的達成標準需要使用版本控制系統管理,才能給予參與人員達成目標的彈性。如何使用控制系統管理達成標準,資料編碼簿(codebook)是一件可運用的道具。談「狹義可重製」提到的資料編碼簿,是在開始收集資料之前,就應該準備好的文件。資料編碼簿的成形時機,是研究者已經確認所有納入的變項是要操作、控制、測量與準備進行控索性分析用的。變項的定義與資料內容來自研究的假設,以及方法設計。 因為資料編碼簿的結構性質,我建議研究者可利用自已熟悉的程式語言,撰寫生成資料編碼簿的程式碼,使用程式碼的註解模式,置入完成各欄位的達成標準。註解文字能輕易轉換成markdown文件,參與人員能立即運用於紀錄或報告,讓團隊即時得知最新進度。

2.如何維持協同合作

維持協同合作的關鍵在於參與者願意付諸實現的意志。不只是完成計畫目標,還有一起紀錄過程細節的意願。進行科學研究如同建築工程,需要進行一段時間,而且可能發生預期之外的狀況,需要調整執行細節或排除問題。發生考驗維持協同合作意志的狀況,也是有可能發生的情節。所幸網路社群平台的普及,已有促進各式專案的協同合作平台誕生,值得正在科學研究前沿奮鬥的研究者,花點工夫上手與適應。
因為各種研究領域的工作模式不同,至今都還沒有誕生一套能適用所有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協作平台。這個版本的主張最佳模式,是能整合研究者已經慣的協作工具,例如多數網路使用者都會註冊的google drive套件、同步不同電腦資料的Dropbox。有協作意識的研究團隊,都會使用這些工具交流研究資料。但是要維持協同合作的意願,這些工具並未設計讓參與人員檢視各項工作約定標準,以及達成狀況的自動紀錄。
接下來介紹開放科學平台(osf.io)的角度,採用如何維持協同合作執行標準的角度,做為示範的取材方向。因為開放科學平台 尚未開發到穩定版本,現在示範的細節,很可能下次改版就會改變或失效。如果有這樣的情況,這份文件會更新內容,也請讀者留意並回饋給我。

3.開放科學平台:示範與訣竅

(1)註冊

因為osf大量使用HTML5功能與google api,建議使用chrome瀏覽器連上首頁。第一次使用者請先註冊,在首頁右下的註冊欄(見下圖紅框處),填入個人英文姓名、常用的電子郵件帳號與自設密碼。按下Sign up free之後,到自已的電子郵件信箱收取確認信。完成確認程序,就可以從首頁右上角的Sign in,填入電子郵件帳號與自設密碼,正式登入osf。


OSF_Sign_Up

(2)專案入口頁

首先展示我的登入頁畫面。
OSF_Signed_in 第一次登入的讀者看到的畫面會與上圖有些微差異,借此說明畫面中的介面功能。登入的畫面有三個主要介面:

* 儀表板(Dashboard)
列出使用者自行創建或加入的專案,以及收集未加入但公開的專案。儀表板的功能與操作方式,都很類似Windows系統的檔案總管。第一次登入的使用者,儀表板只有All my registerationsAll my projects兩個項目。兩個項目都是資料夾,現在應該沒有任何專案。如果你正參與一項研究專案,請和你的夥伴推舉出一位專案領導人,由專案領導人負責開設一項新專案。當你自已開設專案,或者 專案領導人將你加入專案,就會在All my projects看到專案名稱,往後都可由此點擊進入你的專案。

讀者也可以自行收集其它osf使用者建立的公開專案,畫面中的儀表板上方Adding Existing ProjectSearch都可以搜尋想收集的專案,找到並確認後,就會在All my registerationsAll my projects之外,看到收集的專案名稱。使用者也可以自設資料夾Add Collection,分類集中收集的專案名稱。

  • 快速功能列(Quick Tasks) 這裡包含四種功能:前往專案頁面(Go to my project),創建專案(Create a Project),註冊專案(Register a project),以及上傳檔案至專案(Upload file(s))。
    前往專案頁面的功能與從儀表板點擊專案名稱相同,只是這裡是自行輸入專案名稱,不過這裡還可鍵入專案內元件名稱,網頁會自動帶出符合輸入名稱的專案或元件連結,喜歡打字的使用者可以用此功能前往要作業的專案區域。
    創建專案就是每一項專案領導人要做的第一步,只要輸入專案名稱(Title),按下Create,一項專案頁面就會產生。其它兩項Description與Templete是自選設定,這個文件版本暫不介紹。也許讀書會想問:如果和別人的專案撞名怎麼辦?稍後「專案設計」將介紹osf的專案引用條(citation),了解開發團隊如何解決問題。
    註冊專案是將個人與夥伴維護的專案,註冊為封存專案。一項專案確定註冊後,會移到All my registerations。封存專案內容無法變更,且會完全公開,通常這是一項專案結束並完成發表之後,才會註冊封存。封存專案會成為開放取用的公共財產,其它研究者能運用封存專案內容建立新的研究專案,這也是目前已知廣義可重製的最佳模式。   上傳檔案至專案的視覺化操作界面,讓使用者能從個人上網設備,包含手機與平板,上傳資料至參與的專案。如果讀者手邊有可上網的手機或平板,可嘗試使用這項功能,上傳資料到osf,因為osf網頁是以跨平台框架設計。

  • 專案更新提示(Watchlist) 這部份是針對你想追蹤的專案更新狀況。只要在自已或他人專案頁設定追蹤EYE,專案的更新狀況會依時間順序列於此處,並可點擊連結至專案頁面。如何設定要追蹤的專案,在稍後的「專案設計」說明。

    最後介紹畫面最上方的功能介面,這列功能介面在後續的任何操作,都會保持在畫面最上方。最左邊osf logo是往登入前畫面的連結,My Dashboard是指向上圖–剛登入的初始畫面。因此往後操作過程發現自已忘記作業目的,可點擊這兩個連結回到初始畫面。Browse是osf開發團隊推薦的三種專案搜尋模式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試試。Help顧名思義就是提供解決操作問題的指引,其中一項Get Started,整理開放科學中心釋出的osf示範影片,建議第一次使用的讀者先看看,部分專案元件的介紹會配合影片說明。放大鏡Search會顯示搜尋列,讓使用者根據關鍵字,尋找已登記在osf的專案。其後的圖像與使用者姓名連結使用者個人資訊設定頁面,圖像是使用者自訂或系統產生的隨機圖像。齒輪Gear連結個人的帳戶設定頁面,包括變更密碼,之後的文件版本介紹如何設定add-on,會再介紹詳細功能。登出logout就是當你確定要從現在的上網設備登出osf,點此圖像即可。

(3)專案設計

  • 綜觀
    下圖是我為示範而開啟的專案,名叫Demo OSF Project,畫面呈現一份專案的初始狀況。  

OSF_NewProject

第二層標題列(淺藍色底)是專案之內的通用功能,只要使用者在一項專案內作業,這層標題列都會在畫面最上方,只要點擊標題列最左方的專案名稱,就會回到這個畫面。其右的FilesWiki對應下方的兩個元件,稍後元件個別介紹再做說明。AnalyticsForks的功能來自Github,這份文件不做介紹。Registeratios是註冊這份專案為封存專案,專案入口頁已做過介紹。Contributors是設定這項專案的參與者,這段影片示範如何增加一位使用者參與這項專案的操作過程。Settings是與這項專案有關的背景設定,這份文件只介紹Configure Email Notification,功能與作用在專案元件–活動紀錄說明。

第二層標題列之下的左方是專案基本資訊,右方是與專案入口頁互動的功能,以及參與者之間的對話留言。基本資訊的欄位有註名參與者(bibliographer),建立及最近更新日期時間,元件屬性,以及元件描述。之後在此專案內新增的元件 (component),也有結構相同的資訊頁面。由此可見osf的設計哲學是把一項專案當成最高層資料夾,其它元件是下層資料夾,各資料夾的內容與管理權限各自獨立。讀者可以參考RP:P的專案頁面,每個要重製的研究,各自建製一個獨立的專案,每個專案只有實際執行這項專案的研究者有更改內容的權限。因此使用者能依計畫需要,設計每個元件的內容及管理權限。

與專案入口頁互動的功能有設定專案是私有(Private)或公開(Public)、加入儀表板(Add to Dashboard Folder)、追蹤(Watch)、還有複製專案(Duplicate)。從預設按鈕圖示可知,一項專案剛建立起時是私有的,只有參與專案的團隊成員才能觀看與修改內容,這些功能讓使用者可隨時切換為公開模式,背後的哲學是希望在osf上的專案能在達成一定程度就開放給全世界了解。
加入儀表板功能讓使用者看過他人的專案,覺得有參考的價值,可點此按鈕加入收集,日後可隨時由儀表板回來觀看。
追蹤功能開啟後,正在進行中的專案有任何更新,都會顯示入口頁的專案更新提示(Watchlist)EYE旁邊的數字,可讓專案參與者了解,有多少osf註冊使用者正在關注這項專案。
複製專案(Duplicate)是讓其它osf註冊使用者,使用這份專案的架構或內容,產生一份新專案。按鈕上的數字顯示有多少osf使用者運用此專案去規劃新專案。因此對研究人員來說,這一系列功能有促進跨團隊交際的作用。

接著就來一一介紹專案頁面上的每個元件。

  • 專案說明文件百科(wiki)
    每個專案元件必有一項說明文件管理集,下圖中是將入口頁的wiki展開後的畫面。
    wiki_open 說明文件是以markdown格式編輯,讀者可參考Markdown語法說明,認識如何編輯markdown文件。順便一提,本書所有文件都是用markdown格式編輯。osf提供線上markdown編輯器,如果你要編輯畫面中Home的文件內容,按下右上角的edit,就會開啟如以下畫面右邊的線上編輯器視窗:

wiki_open

osf的線上編輯器是所見即所得,你在Edit視窗編輯的內容,都可以在中間的View視窗看到成果。編輯器支援版本控制,所以你不必打幾個字就存檔,完成到一定進度再存檔即可。每次存檔osf都會留一份版本備份,你可以按右上角的Compare,比對前後版本的內容。因為osf專案說明文件有這些功能,我強烈推薦團隊成員約定的執行標準,放在osf專案wiki管理。osf開發團隊提供一段編輯器示範錄像,建議讀者看看其中示範的特別功能
最後來看畫面左邊的文件管理視窗,每個專案元件剛建立時都會有一個空白的Home文件,Home文件的內容會顯示在專案初始畫面的wiki視窗中。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編輯內容或增加新的說明文件,我的建議是Home文件放置參與成員都要留意的訊息,像是執行標準和進度。讀者如果想在自已開設的專案建立wiki之前,先熟悉編輯程序,可以利用配合本書的示範專案,我已設定任何osf使用者可自行編輯這項專案的wiki

  • 專案引用條(citation)
    專案入口頁的右邊有一個收起來的小視窗citiation,視窗邊框還有這項專案的專屬網址。讀者展開視窗,會發現這個專案名稱與現在的貢獻者,以三種常見的文獻格式顯示。這讓參與人員或其他人士能在正式報告中,合法引用這項專案。讀者如果更用心,可以google這個專案看看。

    APA
    Chen, S.-C. (2015, October 13). Demo OSF Project. Retrieved from osf.io/smunw
    MLA
    Chen, Sau-Chin. “Demo OSF Project.” Open Science Framework, 13 Oct. 2015. Web.
    Chicago
    Chen, Sau-Chin. 2015. “Demo OSF Project.” Open Science Framework. October 13. osf.io/smunw.
  • 檔案總管(Files)
    如果使用者有檔案要上傳,可以把這部分當成另一個檔案總管,個人電腦裡的資料可拖移至儀表板中的專案連結,完成檔案上傳。相對地也可以由此下載專案之內的檔案。現在的osf還提供資料夾打包下載功能(download as zip),可以一次下載整個元件之內的檔案。
    OSF_files
    點一下檔案總管裡的OSF Storage,會看到上方出現5個功能按鈕。熟悉檔案總管的讀者,可以了解能由此上下傳檔案,或增加資料夾。因此研究團隊可以彈性管理過程中產生的資料,配合wiki說明文件,讓參與人員了解如何管理各式資料。
    如果使用者習慣把研究資料存放在其它雲端資料夾,例如dropbox, google雲端硬碟等,檔案總管能與之連結,方便團隊管理。詳細的設定方法請見文件與錄影範例

  • 專案元件(Components)
    剛建立的專案只有一個空白的Component小視窗,確定要增加的專案元件,就按下Add Components按鈕,接著出現如下圖的互動視窗。
    OSF_add_components
    讀者會看到增加專案元件很容易,關鍵是為這項元件命名與分類。osf已提供如圖中看到的分類標籤,如果建立專案時已經有完整的計畫書,應當了解要建立多少元件,還有要如何分類。這也可以看到osf開發團隊對協同合作的想像,紀錄團隊成員的參與其中的活動經驗,一項研究專案從假設進行到結論的一切過程。
    此外,已經存在的專案,也可以成為新建專案的元件。方法是按下Component小視窗上面的Add Links按鈕,會出現如下圖的互動視窗。用關鍵字搜尋到要加入的專案,按下Add Link按鈕,最後按右下角的Add,就會成為現在專案的一個元件。這種方式可用在前一個專案是後一個專案的pilot study,後案規劃完整後,將前案納入管理。

OSF_add_links

  • 標籤(Tags)
    標籤相當於一篇論文的關鍵詞(Keywords),如果專案設定為公開,其它使用者可以透過搜尋找到這項專案。研究團隊可以從建立知識連結的角度,設定專案的標籤,與某個重要的研究專案有相同的標籤,能增加其它研究者對此專案的興趣。osf的好處是沒有限制標籤的數量,因此可以設定描述細節的名詞為標籤。

  • 活動紀錄(Recent Activity)
    參與成員在專案的任何元件之內,進行任何改變專案內容的活動,無論是新增或刪除wiki文字或檔案,都會在活動紀錄視窗累積一條紀錄。例如下圖的網頁快照,顯示我開啟這項示範專案,以及設定為公開的日期時間。
    OSF_logs